Artwork

コンテンツは 蘇育平 Yuping SU によって提供されます。エピソード、グラフィック、ポッドキャストの説明を含むすべてのポッドキャスト コンテンツは、蘇育平 Yuping SU またはそのポッドキャスト プラットフォーム パートナーによって直接アップロードされ、提供されます。誰かがあなたの著作物をあなたの許可なく使用していると思われる場合は、ここで概説されているプロセスに従うことができますhttps://ja.player.fm/legal
Player FM -ポッドキャストアプリ
Player FMアプリでオフラインにしPlayer FMう!

新書分享: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帝俄、蘇聯與俄羅斯聯邦篇

33:12
 
シェア
 

Manage episode 348782737 series 2948782
コンテンツは 蘇育平 Yuping SU によって提供されます。エピソード、グラフィック、ポッドキャストの説明を含むすべてのポッドキャスト コンテンツは、蘇育平 Yuping SU またはそのポッドキャスト プラットフォーム パートナーによって直接アップロードされ、提供されます。誰かがあなたの著作物をあなたの許可なく使用していると思われる場合は、ここで概説されているプロセスに従うことができますhttps://ja.player.fm/legal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處購買。
本俄羅斯書請到露天購買: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246699765266&fbclid=IwAR1MvzVzZDYCSYLmyY7ZlFL3SlbFfHImLQkgfkDckdqmlFLHFPez5Fzveps
07 共產黨統治下的蘇聯到普丁統治下的俄羅斯聯邦
7.1輝煌光榮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蘇聯是1919年列寧經過十月革命,從資產階級及保皇黨白俄羅斯軍手上千辛萬苦奪來的政權,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施行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當時殖民帝國主義盛行,貧弱民族朝不保夕、普羅大眾無立錐之地的時代,確實很吸引人。雖然共產主義講求的是國際主義,不分國家民族都要實行無產階級革命,但是共產主義畢竟還是在一些根本未經過工業化的農牧業國家首先獲得實踐的機會。蘇聯是共產黨最先取得政權的國家,蘇聯足夠大的面積與人口完全撐得起這場人類史上未有的共產主義實驗。
蘇聯繼承俄羅斯沙皇國的國土與人民,獨裁專制的領導人以舉國之力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工業五年計畫,硬生生將一個農業國家升級為重工業國家,且依靠其豐富的天然資源,包括礦產、原油、天然氣、糧食等出口創匯,保證了政府的收支穩定。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蘇聯儼然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起,蘇聯原先還想強強聯手,跟納粹德國一起瓜分波蘭、打芬蘭、搶外蒙古,甚至還想圖謀新疆與中國東北。只是史達林和希特勒都是對於領土擴張有極大慾望的野心家,所以蘇徳的結盟最終也不過是一紙笑話罷了。1942年納粹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發動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企圖一舉攻破蘇聯,拿下首都莫斯科。這個圖謀原先一度進展順利,後來還是遇到讓拿破崙抱憾終身的冬將軍(指莫斯科的天候),讓納粹與歐洲僕從國聯軍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各戰線紛紛被擋了回去,還損失慘重。蘇聯動員全國人力,加上美、英盟軍大量物資裝備資助,終於緩一口氣過來,並且開始反攻的號角。1945年,紅軍一口氣打到柏林城內,逼迫希特勒服毒自盡。德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
成立華沙公約組織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峙
雖然蘇聯贏得看似輝煌的勝利,但是短短四年內有二千七百萬蘇聯軍民死傷,戰死的紅軍將士更高達八百萬人。在付出這麼高昂的代價之後,任何在戰場上獲得的一切,理所當然被視為蘇聯紅軍的戰利品。
所有被蘇聯紅軍佔領的土地,都沒有再度讓出來的道理,通通成了蘇聯的僕從國,也就是東歐鐵幕國家,後來1955年在波蘭首都華沙成立了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或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包括東德、捷克、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等國都強制加入,想中途退出者則必須面對蘇聯出兵干預直到順服為止,這就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發生起因。
倘若不討論人民生活品質與幸福感,蘇聯在冷戰時期確實是較美國與北約更加強大的武裝勢力,不論是航太實力、發射太空火箭、送衛星上地球軌道、實現載人太空旅行,都是蘇聯率先做到。此外核子武器數量與威力、核子潛艦、戰略空軍力量、以及駐紮在北約邊界大量的蘇製坦克數量,都遠超過西方歐美國家北約陣營的數量,蘇聯到底想要做什麼?其實在蘇聯計畫中,是打算在幾天之內將大軍一路平推到大西洋岸,征服整個歐洲。5世紀的匈奴王阿提拉、19世紀的帝俄在反拿破崙聯盟時都已經做到這一點,現在兵強馬壯的蘇聯自認強悍如斯,自然也不願放過這個統一歐洲的機會。當時唯一阻止蘇聯實行這計畫的,其實就是雙方發展儲備的大量核武器:戰術級核地雷、核榴彈砲、核迫擊砲、核魚雷等都已經在北約華約前線配置,雙方就這樣手持著隨時可以毀滅地球的核武,僵持對峙著。只能說,冷戰對峙時期沒有發生核戰爭,真是人類無比的幸運。
然而共產主義畢竟有他的弱點,就是無視人性對美好生活,或者說是奢侈生活的不懈追求。加上幾次決策錯誤,如1979-1989年入侵阿富汗、1980年代與美國在太空計畫中較勁,虛耗太多國力,以及各民族人民仍保有的民族主義思維等,終於使得共產主義在1990年代初期一夕之間瓦解。
7.2蘇聯阿富汗戰爭及蘇聯瓦解
在1919年簽署英阿協議之前,阿富汗與新成立的蘇聯布爾什維克政權已先行簽署了友誼協定,成為世界上最早承認蘇聯的國家之一,阿富汗從此與蘇聯維持著特殊的友好關係。蘇聯也一直念念不忘這個可以帶蘇聯直通印度洋的關鍵位置國家,等待時機。
終於機會來臨,1953年阿富汗王國的首相達烏德汗(Mohammad Daoud Khan)尋求來自蘇聯的軍事與經濟協助。1956年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同意援助阿富汗,兩國成為密切的友邦。達烏德汗最終在1973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當時的阿富汗國王,也是他的堂兄弟查希爾汗,將王國政體轉變成為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體制,建立共產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共和國,並自封為總統,阿富汗終於成為蘇聯的附庸國。
這當然是俄羅斯及蘇聯幾百年來與英國爭奪阿富汗的一大成就,就算到了20世紀,想要拿下阿富汗與伊朗,進而打通前往印度洋的通道,一直是俄羅斯民族的夢想,即使是21世紀的今日,也不能說俄羅斯已經放棄此夢想,而是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讓人見而生畏,畢竟宗教極端團體不是好惹的。
1978年達烏德汗被暗殺死亡,繼任的阿富汗共產黨的領袖塔拉基(Nur Mohammad Taraki)接任政府總理,另一位共黨領袖卡馬爾(Babrak Karmal)擔任副總理。他們雖然出身共產黨,掌權後居然宣脫離蘇聯影響獨立,並將在阿富汗重新執行伊斯蘭法。另一位共黨領袖阿明(Hafizullah Amin)也當上副總理,但公然反對塔拉基的政策。
蘇聯為期十年的阿富汗戰爭
1979年9月14日,總理塔拉基被阿明的支持者殺害,阿明當上總理。蘇聯看到干預的好時機,隨即在當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悍然入侵阿富汗,12月27日處決阿明與其黨羽。副總理卡馬爾繼位總理,但阿富汗全國上下反蘇聯情緒高漲。反蘇聯聖戰士(Mujahadeen)在全國範圍出現,開始攻擊蘇聯駐屯軍。這就是著名的蘇阿戰爭。
圖7-1 駐紮在阿富汗的蘇聯坦克團(Beyond Russia網站)
圖7-2 降落在阿富汗的蘇聯精銳傘兵部隊(Beyond Russia網站)
蘇聯陸續派出十多萬配備當時蘇聯最先進武器裝備的兵員進入阿富汗,想要徹底收服這個極具戰略價值的國家,實現俄羅斯人幾百年來航路暢通的夢想,似乎就在眼前了。但是蘇聯顯然低估了被稱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阿富汗雖然又窮、又保守、又分裂,中央政府權力不強,開戰後政府軍很快不堪一擊地被蘇聯侵略軍擊敗。但是阿富汗民間可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們部落、部族主義高過效忠國家,對伊斯蘭的信仰又是極端堅定,艱困的環境更砥礪了阿富汗人的心志,讓他們不輕易屈服。因此當蘇聯人耀武揚威的進軍阿富汗,以為拿下首府就等於拿下整個國家,事實證明是太過天真了。
圖7-3 阿富汗聖戰士用刺針飛彈對付蘇軍直升機(Beyond Russia網站)
蘇聯駐屯軍在阿富汗期間,僅能控制幾個大城,連大城之間的交通道路都無法保證安全,更遑論鄉下地區的高山峻嶺,完全不在蘇聯與其扶植的阿富汗政府控制下。各個之間不相統屬的聖戰士團體都紛紛冒出頭,他們無法跟蘇軍硬碰硬,但是卻想盡一切方法劫掠蘇軍運輸車隊,並用外國勢力提供的個人攜行式防空飛彈如刺針或SA-7來獵殺蘇軍的直升機與戰機,充分發揮游擊戰的威力,將看似強大的蘇軍緊緊地拖在阿富汗的土地上動彈不得。
圖7-4 蘇聯坦克在阿富汗山地施展不開(Beyond Russia網站)
到最後,蘇軍實在受不了傷亡,於是將第一線作戰任務交給扶植的阿富汗政府軍去當砲灰,蘇軍只提供砲兵、防空與空中轟炸空襲支援,這種情況與美軍2011-2021年佔據阿富汗期間執行的策略一模一樣。到了1982年時,已有二百八十萬阿富汗難民逃到巴基斯坦,一百五十萬難民逃到伊朗,聖戰士游擊隊已經控制大部分的鄉村,十多萬人的蘇聯軍隊與阿富汗政府軍僅能控制大城市。
打到1989年,內外交迫下的蘇聯經濟真的撐不住了,眼見著征服阿富汗的目標遙遙無期,蘇軍已經死亡一萬四千餘人,受傷五萬餘人,至於武器裝備損失如戰鬥機、轟炸機合計一百一十八架、直升機三百三十三架、坦克與裝甲車一千五百輛,其他工程車與卡車等一萬餘輛等,戈巴契夫決定停損了。
1989年蘇聯、美國、巴基斯坦、阿富汗共同簽署

日內瓦和平協定》,十萬蘇聯軍隊自阿富汗撤軍,並保證了阿富汗的獨立自主。
圖7-5 蘇聯坦克部隊裝上火車車廂撤回蘇聯(Beyond Russia網站)
圖7-6 蘇聯坦克部隊通過邊境大橋撤離阿富汗(Beyond Russia網站)
阿富汗對於蘇聯就如同越南對於美國一樣,蘇聯在對阿富汗戰爭這十年中損失慘重又一無所獲,每年戰爭軍費要花八十億美元,加上支援親蘇聯的阿富汗中央政府,上百億美元大概跑不掉,可是什麼都沒有換到,讓蘇聯不斷失血到再也撐不住,於是一走了之。離開阿富汗不久後,蘇聯也垮台了。
連阿富汗都沒有辦法完整拿下,當然就別提繼續進軍伊朗與巴基斯坦,打通印度洋通道的戰略目標了。後來蘇聯瓦解,中亞五國都隨之獨立,俄羅斯距離印度洋就更加遙遠。
不過後來美國與北約盟國2011年至2021年進軍阿富汗,最後也灰頭土臉地在塔利班的勝利號角聲中撤離,俄羅斯看起來應該十分開心,也對當初蘇聯在阿富汗的那十年捏把冷汗。
7.3蘇聯繼承國俄羅斯聯邦
蘇聯的瓦解,是做為蘇聯主體民族的俄羅斯人一大歷史與心靈創傷,也是曾任蘇聯情報機構KGB駐東德軍官的普丁(Vladimir Putin)個人潛意識想扭轉的歷史事件。可是如果當初沒有葉爾欽出手將蘇聯瓦解,另外成立俄羅斯聯邦取代,那麼普丁未必有機會在蘇聯的體制下一躍成為國家領導人。
因此我們可以說蘇聯的瓦解造就了普丁的崛起,蘇聯瓦解後近十年的混亂與苦難,也正是普丁崛起的墊腳石。沒有當初葉爾欽怠於職守,每天喝得罪醺醺的,加入自由市場經濟的實驗也告失敗,國有資產賤賣給寡頭,金融體系近乎崩潰,民生供應不足且市面蕭條,第一次車臣戰爭又失敗羞辱,這一連串的苦難才使得葉爾欽選上年富力強的普丁來接班,否則今天也沒有普丁的事了。
圖7-7 被葉爾欽選為繼承人的普丁(Vladimir Putin)(Beyond Russia網站)
而經濟方面,普丁在前兩任總統任期內也有不錯的表現,由於石油價格高漲,2000到2008年之間的俄羅斯成為金磚四國之一,GDP每年成長5-6%,是俄羅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加上第二次車臣戰爭(1999-2009年)好不容易終於擊敗並收服了車臣這個從不服輸的民族,甚至讓車臣人成為他對外征戰的打手。因此普丁志得意滿是可以想見的,他的確做到葉爾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不過俄羅斯終究是寡頭精英統治的國度,一般人民享有小小的現代化中產階級的好處,但利益大頭幾乎都是寡頭富人階層壟斷的。到2002年俄烏戰爭前,俄羅斯約有10%的有錢人掌握了全國83%的財富,其中最富有的寡頭則以1%的人口掌握全俄羅斯60%的企業與金融資產,他們在國外揮金如土,買球隊、買倫敦或巴黎豪宅、買豪華遊艇、資產存在瑞士銀行帳戶裡等等,但其實俄國境內一億四千萬人口中還有二千萬是生活在貧窮線下的窮人。這麼嚴重的貧富差距,大概也只有在俄羅斯、印度、中國等少數國家才能看到。
7.4蘇聯瓦解帶來中亞五國獨立
沙俄帝國在擴張時期,先後於西元1552年併吞喀山汗國、西元1556年消滅阿斯特拉罕汗國、1600年消滅西伯利亞汗國、西元1783年消滅克里米亞汗國、1817年吞併哈薩克汗國。最晚的則是到了20世紀初期,沙俄都瓦解了以後,新成立的蘇聯在1920年由紅軍吞併了中亞的希瓦汗國與布哈拉汗國。
十月革命後,烏茲別克工人黨與蘇聯紅軍在帝俄的突厥斯坦總督區建立蘇維埃政權,名稱訂為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Turkistan Autonomous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定都塔什干。原先的哈薩克汗國部分地區則成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24年,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一分為五,分別是三個共和國: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與兩個自治州:吉爾吉斯、卡拉卡爾帕克。原先的花剌子模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被拆兩半,分別加入烏茲別克和土庫曼。
哈薩克則在1936年成立哈薩克加盟共和國,以阿拉木圖為首都。中亞的蒙古突厥系獨立汗國最終被俄羅斯與蘇聯全數吞併。在進入20世紀的蘇聯時代後,這些中亞的突厥系民族都以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形式成為蘇聯的一分子,如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等,六個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雖然看起來有自治的形式,但在蘇聯鐵腕強權統治下,這些民族不可能脫離蘇聯中央自行其事。
當然也有更多較小部族是以俄羅斯的加盟共和國、自治州、邊疆區、民族自治區等形式存在,與突厥、蒙古民族相關的計有:
表7-1 俄羅斯聯邦下突厥系少數民族的共和國與其主要種族一覽表
地區名稱
民族淵源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Republic of Bashkortostan
巴什基爾人,高加索北部的突厥人,當初建立喀山汗國與西伯利亞汗國都有這部族的參與。
布里亞特共和國
Buryatia
屬布里雅特蒙古族
阿爾泰共和國
Altai Republic
突厥裔的阿爾泰人
達吉斯坦共和國
Republic of Dagestan
可薩汗國的根據地,突厥裔人口
印古什共和國
Ingushetia
突厥裔的亞蘭人之後裔、切爾克斯(突厥裔)
薩哈共和國(雅庫特)
Sakha Republic(Yakutiya)
突厥裔之雅庫特人
北奧塞提亞——阿蘭共和國
North Ossetia-Alania
突厥裔亞蘭人後裔
韃靼斯坦共和國
Republic of Tatarstan
喀山汗國後裔
圖瓦共和國
Republic of Tuva
唐努烏梁海瓦剌人後裔
哈卡斯共和國
Khakassia
古吉爾吉斯人後裔
楚瓦什共和國
Chuvashia
匈人、突厥後裔
克里米亞共和國
Republic of Crimea
金帳汗國後裔
阿斯特拉罕州(哈薩克與韃靼人)
Astrakhan region
韃靼斯坦共和國
前蘇聯於1991年9月解體,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甚至連俄羅斯裡面的一些加盟共和國也想獨立,車臣就是最極端的例子,還與俄羅斯打過兩場極為血腥的車臣戰爭,才終於被普丁收服。
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這中亞五國,在蘇聯瓦解後全數幸運獲得獨立,但因為慣性,仍然選擇加入俄羅斯倡議的獨立國家國協,代表與俄羅斯仍有強烈的政治、經濟上之連結。
中亞五國中的塔吉克屬於伊朗語族的民族,不是突厥族,因此在一些具備突厥性質的組織中不會見到塔吉克的參加。另外土庫曼盡力想讓自己成為像瑞士一樣的中立國,因此也不參加任何有軍事性質的地區聯盟組織。
而這中亞五國中的烏茲別克、塔吉克與土庫曼改革較慢且為獨裁專政,沿襲蘇維埃共產體制的政府,只是改了名字,但是並沒有立刻轉換為市場經濟或西方式民主選舉制度,徒有虛名但實際仍是獨裁專制。
中亞五國位於中國、俄羅斯、阿富汗與伊朗四個國家的包圍中,沒有對外出海口,陸封型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上本來就非常吃虧,也很難跟上世界的潮流,加上鄰接的國家區域都不是經濟十分發達富庶的區域,雖鄰近中國,但新疆與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程度也有巨大差距,因此經濟上很難帶動得起來。中亞國家的勞工一開始主要會到三個地方尋找工作機會,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哈薩克(有油氣資源)、一個就是土耳其,都是語言、文化能夠輕易適應的地方。
依據俄羅斯聯邦統計局估計,2019年時在俄羅斯聯邦境內工作的中亞國家勞工計有:一百四十七萬烏茲別克人、五十五萬吉爾吉斯人、八十七萬塔吉克人。由於俄羅斯給予中亞國家國民免簽證待遇,以及過去為前蘇聯加盟國的中亞國家國民在語言上沒有障礙,因此長期以來中亞國家移工最愛的工作地點就是俄羅斯。
但在過去幾年,俄羅斯經濟下滑,盧布貶值,因此吸引力下降。2022年2月24日開啟侵略烏克蘭之戰,使得俄羅斯遭全世界制裁,盧布在半個月之內貶值僅剩一半,且遭到幾乎全世界之經濟、金融制裁,俄羅斯經濟搖搖欲墜。如此情況,自保且不及,這些中亞國家勞工恐需盡快返國,躲避可能更糟糕之情況,方為上策。
7.5北約與華約之對抗與今日之北約東擴
1949年,美國與西歐大部分仍處在自由民主社會的國家共同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原始創設的會員國有十二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冰島、英國、挪威、法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義大利、丹麥、盧森堡。這是一個軍事同盟組織,主要目標當然是對準了二次大戰後佔據大半個歐洲,且咄咄逼人想席捲整個歐洲的蘇聯。
而蘇聯當然不會坐視北約的威脅,1955年在波蘭首都華沙成立的華沙公約組織,就是蘇聯與當時受蘇聯掌控的東歐鐵幕衛星國家共同針對北約成立的軍事同盟組織。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國有蘇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東德、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等八個正式成員,以及一個觀察員國蒙古。
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同盟組織的成立與對峙,大概就是冷戰的最具體展現。兩大軍事聯盟在約三十五年的對峙時間,都囤聚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準備在末日之戰時一舉壓倒對方。
甚至當時的中國也因為中蘇兩個共產黨意識形態之爭,一度成為華沙公約組織針對的打擊目標,一直到1960年代後期,中國核子試爆順利,原子彈與氫彈都掌握了之後,蘇聯才放棄武力解決中共的企圖。
華沙公約組織與北約之間,在武力上有很大的類型差異,北約的海軍與空軍力量強大,華約的陸軍則有壓倒性優勢。比如華約全部的坦克數量有將近六萬輛,北約坦克只有一萬六千輛,雖然說質量有差異,但數量已經大到無可抵擋。而北約的海軍有航母十五艘,華約只有二艘,北約大型戰艦有五百艘,華約只有一百艘。但是兩方對抗的碰撞地點會是在東歐與中歐平原上,海軍再強也影響有限。加上蘇聯太空科技較美國先進許多,優先實現了發射人造衛星與載人上宇宙飛行,因此北約承受的壓力比華約更大。
雖然在二戰中經受了八百萬軍人死傷,二千萬人民傷亡之慘重代價,但蘇聯仍然以數百萬紅軍枕戈待旦的形勢,讓西方無法坐視,也難以抗衡。
有人說蘇聯的瓦解是因為窮兵黷武,在1980年代被美國以星戰計畫誘引投入太多資源在軍事上,加上1979年至1989年的十年阿富汗戰爭拖累,終使蘇聯支撐不住而宣告瓦解。也有人說是前蘇聯境內的民族主義終究戰勝宣揚國際主義的共產主義,使蘇聯一夕瓦解。也有人說是戈巴契夫吃裡扒外,跟外國敵對勢力一起把蘇聯給搞垮了。
其實讓曾為世界第一強權的蘇聯瓦解的因素相當多,世界上武力強大到破表,卻一夕之間瓦解的前例不少,中國的秦朝、法國的拿破崙、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與窮兵黷武的德皇威廉二世,都是前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圖7-8 北約會員國加入的時間點(維基百科)
蘇聯瓦解後華約國家紛紛申請入北約
蘇聯於1991年瓦解後,華沙公約組織在1991年3月停止運作,當年7月宣布解散。東歐前蘇聯衛星國從此獲得好不容易得到的自由,幾乎少有國家願意再繼續與俄羅斯走在一起,絕大多數都傾向加入歐盟大家庭,並申請加入北約,以免再受到俄羅斯的侵略。
東德是因為德國統一而自動加入北約,1999年第一批加入北約的前華約國家為捷克、匈牙利、波蘭——三個最討厭、仇恨俄羅斯的國家。第二批於2004年加入北約的國家有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為波羅的海三小國、黑海周邊與前南斯拉夫國家。第三批為2009年加入北約的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兩國,他們對於塞爾維亞的戒心較重,可以看到塞爾維亞與俄羅斯走在一起,並未申請加入北約與歐盟。此外2017年蒙特尼格羅、2020年馬其頓也加入北約,不過他們於歐洲對抗俄羅斯方面較少涉入。
但是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讓北約在失去對抗目標(華約)的二十年裡,還能持續擴大的原因,其實就是這些東歐國家對俄羅斯重現蘇聯榮光企圖的恐懼,及對俄羅斯沙皇國或蘇聯捲土重來的擔憂。
為求自保,這些國家想盡辦法加入歐盟及北約,並相信唯有這樣才能在俄羅斯再度展開對外擴張時,國家可以在北約的庇護下勉求自保,不要再被俄羅斯人控制或奴役。2022年5月13日芬蘭已經正式提出加入北約的請求,預計瑞典再一週後也會跟著加入。
很顯然的,俄羅斯承襲過去帝俄與蘇聯無限擴張勢力範圍的對外擴張政策「俄羅斯雖大,但國土沒有一吋是多餘的」,這種貪慾是沒有盡頭的。例如18世紀三次瓜方波蘭、為時三百年的十餘次俄土戰爭,以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俄羅斯周邊的國家沒有受過俄羅斯侵略,打得下來的已經變成俄羅斯境內的聯邦主體,打不下來的就繼續一直打。
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帝俄對歐陸的擴張與操控,曾經讓俄羅斯被稱為歐洲憲兵、歐洲推土機,帝俄對中亞與遠東的征服,也讓中亞的突厥人、阿富汗人、波斯人,以及遠東的中國人、韓國人與日本人全部慘遭蹂躪。俄羅斯統治者傳統上認定武力是解決一切糾紛的最佳手段,一切的和平協定與外交談判都是俄羅斯武力未準備充足前,麻醉敵人的工具而已。照這個邏輯發展下去,能夠統一這個地球,建立地球聯邦的,不會是美國人,而是俄國人。所以東歐前華約國家的紛紛背離與加入北約及歐盟,讓俄羅斯怒火攻心,在民族主義話語的煽動下,俄羅斯人也覺得顏面盡失,過去榮光不再,自尊受到傷害。
歐盟與北約為了找到一個存在的理由,也必須找一個敵對的目標,中國太遠沒意義,俄羅斯則有新仇舊恨,以之為敵無須多費唇舌說服人民。因此當俄羅斯顯示出加入北約與歐盟的意願時,倘若真能實現並將俄羅斯納入歐洲的大家庭,的確也是達至和平的一種好方法。可惜歐盟與北約從心理上不願意接受俄羅斯,過去根本認為斯拉夫人是不講道理的蠻族,甚至連烏克蘭這個與俄羅斯同為東斯拉夫族的國家,過去北約也是不願意給予加入北約資格的。就算俄烏戰爭打到滿四個月,歐盟國家還是遲疑應否給予烏克蘭加入北約與歐盟。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之成立
2002年俄羅斯糾集周邊若干友好國家成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CSTO),加入的國家有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與俄羅斯,至於觀察員國則有阿富汗與塞爾維亞。曾加入這個條約但最後退出的則是亞塞拜然、喬治亞、烏茲別克等。這個組織似有重新恢復華約的模樣,但實力已大不如前。多半是經濟上依賴俄羅斯,甚至許多國民在俄羅斯打工的中亞前蘇聯陣營國家,或者是不受西方接受與歡迎的獨裁體制國家。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確實是一種軍事同盟組織,時常舉辦會員國的共同演習,2009年還成立集體快速反應部隊。不過由於這些成員國彼此之間未必關係和睦,有時還會發生衝突,而且因為這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會員國主要位在中亞地區,該地並無明顯的敵對俄羅斯勢力,讓這些中亞國家去與歐盟敵對,在地緣上並無意義,因此找不到敵人的軍事同盟組織,註定是沒有存在價值的。
好在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的塔利班攻陷首都喀布爾,並促成北約歐美聯軍倉皇緊迫的十萬人空中大撤退行動。雖然塔利班讓美軍在進軍阿富汗二十年後折戟沉沙,且面目掃地,但其實也讓美國跳出永不可能征服的阿富汗泥淖,並把宗教極端政權成立的危害與壓力,轉介到周邊原先即與美國不友好的國家身上,如中國、巴基斯坦、伊朗、以及阿富汗北方的中亞五國之地,立即受到阿富汗革命外溢效應的威脅。
俄羅斯對於塔利班之掌權,確實充滿壓力,甚至在塔利班開始攻城掠地向首都進發的過程中,俄羅斯總統普丁曾於2021年6月16日在日內瓦與美國總統拜登見面時提議,提供俄國在中亞的軍事基地給美軍自阿富汗完全撤軍後使用,以防堵塔利班勢力擴張,當然後來此想法並未獲得實現。
在塔利班秋風掃落葉向首都進軍時,許多前政府軍已無鬥志,2021年7月2日有支一千人的阿富汗政府軍部隊直接跨境到塔吉克避難。8月時則有四十架阿富汗軍用飛機飛往烏茲別克的機場,以躲避塔利班部隊的進攻,其中包括五架美製UH-60黑鷹直升機、十六架俄製Mi-17直升機,和十架A-29超級巨嘴鳥攻擊機。但後來塔利班掌權後,受困於阿富汗經濟貧困與內部問題需處理,沒有出現革命外溢的現象,因此俄羅斯在中亞的安全壓力降低。
不論是獨立國家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組織,都是俄羅斯試圖想恢復蘇聯,或沙俄的一種表徵。
7.6 蘇聯瓦解後的經濟混亂
在蘇聯瓦解後,斯拉夫民族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個國家,都陷入經濟混亂與大幅衰退。俄羅斯後來因為擁有西伯利亞豐沛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而東山再起。
但烏克蘭經濟主軸為農業,雖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小麥、葵花油、玉米、大麥、亞麻子油、肥料等糧食作物產地,其小麥產量占全世界出口量12%,玉米則占全世界玉米產量的20%,許多中東國家與拉美國家都自烏克蘭進口大量小麥等糧食,然而農業收入畢竟有限,烏克蘭的經濟轉型仍舊十分艱苦,迄今都無法恢復當年蘇聯時期烏克蘭扮演的重要重工業、軍火工業重鎮的地位。
俄羅斯現在是世界上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的產油大國,其生產之原油、天然氣大規模地供應缺乏資源的歐洲市場,幾乎歐洲的工業生產與生活用電、燃料等都太過於依賴俄羅斯油氣供應,以致於俄羅斯有恃無恐地對外不斷發動侵略,歐洲卻只能投鼠忌器地難以反應。
不過雖然俄羅斯擁有充沛的資源,但這些資源卻沒有像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一樣拿出來與全民分享,而是由政府高層與寡頭階級瓜分,人民頂多只有殘羹剩肴,所有利潤的大頭都被極少數的富裕階級拿去享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寡頭在全世界灑錢,買球隊、買豪宅、買跑車、買遊艇等全世界當土豪。
之前我們提到,到2002年俄烏戰爭前,俄羅斯約有10%的有錢人掌握了全國83%的財富,其中最富有的寡頭則以1%的人口掌握全俄羅斯60%的企業與金融資產。
也就是俄羅斯人民逆來順受,習慣接受獨裁者統治,加上普丁控制下的國度已經將有可能造反的人物全部驅逐或投入牢中,因此二十二年的統治後,已經少有人有揭竿而起的想法。否則這種事發生在中東地方,衝動的阿拉伯人早起來推翻政府統治,搶奪經濟成果了。不過也正是因為俄羅斯人缺乏那種起來造反的衝動,所以西方要期待俄羅斯內部有人起來推翻普丁統治,還真的是望眼欲穿也難望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577 つのエピソード

Artwork
iconシェア
 
Manage episode 348782737 series 2948782
コンテンツは 蘇育平 Yuping SU によって提供されます。エピソード、グラフィック、ポッドキャストの説明を含むすべてのポッドキャスト コンテンツは、蘇育平 Yuping SU またはそのポッドキャスト プラットフォーム パートナーによって直接アップロードされ、提供されます。誰かがあなたの著作物をあなたの許可なく使用していると思われる場合は、ここで概説されているプロセスに従うことができますhttps://ja.player.fm/legal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處購買。
本俄羅斯書請到露天購買: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246699765266&fbclid=IwAR1MvzVzZDYCSYLmyY7ZlFL3SlbFfHImLQkgfkDckdqmlFLHFPez5Fzveps
07 共產黨統治下的蘇聯到普丁統治下的俄羅斯聯邦
7.1輝煌光榮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蘇聯是1919年列寧經過十月革命,從資產階級及保皇黨白俄羅斯軍手上千辛萬苦奪來的政權,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施行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當時殖民帝國主義盛行,貧弱民族朝不保夕、普羅大眾無立錐之地的時代,確實很吸引人。雖然共產主義講求的是國際主義,不分國家民族都要實行無產階級革命,但是共產主義畢竟還是在一些根本未經過工業化的農牧業國家首先獲得實踐的機會。蘇聯是共產黨最先取得政權的國家,蘇聯足夠大的面積與人口完全撐得起這場人類史上未有的共產主義實驗。
蘇聯繼承俄羅斯沙皇國的國土與人民,獨裁專制的領導人以舉國之力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工業五年計畫,硬生生將一個農業國家升級為重工業國家,且依靠其豐富的天然資源,包括礦產、原油、天然氣、糧食等出口創匯,保證了政府的收支穩定。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蘇聯儼然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起,蘇聯原先還想強強聯手,跟納粹德國一起瓜分波蘭、打芬蘭、搶外蒙古,甚至還想圖謀新疆與中國東北。只是史達林和希特勒都是對於領土擴張有極大慾望的野心家,所以蘇徳的結盟最終也不過是一紙笑話罷了。1942年納粹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發動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企圖一舉攻破蘇聯,拿下首都莫斯科。這個圖謀原先一度進展順利,後來還是遇到讓拿破崙抱憾終身的冬將軍(指莫斯科的天候),讓納粹與歐洲僕從國聯軍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各戰線紛紛被擋了回去,還損失慘重。蘇聯動員全國人力,加上美、英盟軍大量物資裝備資助,終於緩一口氣過來,並且開始反攻的號角。1945年,紅軍一口氣打到柏林城內,逼迫希特勒服毒自盡。德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
成立華沙公約組織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峙
雖然蘇聯贏得看似輝煌的勝利,但是短短四年內有二千七百萬蘇聯軍民死傷,戰死的紅軍將士更高達八百萬人。在付出這麼高昂的代價之後,任何在戰場上獲得的一切,理所當然被視為蘇聯紅軍的戰利品。
所有被蘇聯紅軍佔領的土地,都沒有再度讓出來的道理,通通成了蘇聯的僕從國,也就是東歐鐵幕國家,後來1955年在波蘭首都華沙成立了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或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包括東德、捷克、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等國都強制加入,想中途退出者則必須面對蘇聯出兵干預直到順服為止,這就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發生起因。
倘若不討論人民生活品質與幸福感,蘇聯在冷戰時期確實是較美國與北約更加強大的武裝勢力,不論是航太實力、發射太空火箭、送衛星上地球軌道、實現載人太空旅行,都是蘇聯率先做到。此外核子武器數量與威力、核子潛艦、戰略空軍力量、以及駐紮在北約邊界大量的蘇製坦克數量,都遠超過西方歐美國家北約陣營的數量,蘇聯到底想要做什麼?其實在蘇聯計畫中,是打算在幾天之內將大軍一路平推到大西洋岸,征服整個歐洲。5世紀的匈奴王阿提拉、19世紀的帝俄在反拿破崙聯盟時都已經做到這一點,現在兵強馬壯的蘇聯自認強悍如斯,自然也不願放過這個統一歐洲的機會。當時唯一阻止蘇聯實行這計畫的,其實就是雙方發展儲備的大量核武器:戰術級核地雷、核榴彈砲、核迫擊砲、核魚雷等都已經在北約華約前線配置,雙方就這樣手持著隨時可以毀滅地球的核武,僵持對峙著。只能說,冷戰對峙時期沒有發生核戰爭,真是人類無比的幸運。
然而共產主義畢竟有他的弱點,就是無視人性對美好生活,或者說是奢侈生活的不懈追求。加上幾次決策錯誤,如1979-1989年入侵阿富汗、1980年代與美國在太空計畫中較勁,虛耗太多國力,以及各民族人民仍保有的民族主義思維等,終於使得共產主義在1990年代初期一夕之間瓦解。
7.2蘇聯阿富汗戰爭及蘇聯瓦解
在1919年簽署英阿協議之前,阿富汗與新成立的蘇聯布爾什維克政權已先行簽署了友誼協定,成為世界上最早承認蘇聯的國家之一,阿富汗從此與蘇聯維持著特殊的友好關係。蘇聯也一直念念不忘這個可以帶蘇聯直通印度洋的關鍵位置國家,等待時機。
終於機會來臨,1953年阿富汗王國的首相達烏德汗(Mohammad Daoud Khan)尋求來自蘇聯的軍事與經濟協助。1956年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同意援助阿富汗,兩國成為密切的友邦。達烏德汗最終在1973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當時的阿富汗國王,也是他的堂兄弟查希爾汗,將王國政體轉變成為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體制,建立共產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共和國,並自封為總統,阿富汗終於成為蘇聯的附庸國。
這當然是俄羅斯及蘇聯幾百年來與英國爭奪阿富汗的一大成就,就算到了20世紀,想要拿下阿富汗與伊朗,進而打通前往印度洋的通道,一直是俄羅斯民族的夢想,即使是21世紀的今日,也不能說俄羅斯已經放棄此夢想,而是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讓人見而生畏,畢竟宗教極端團體不是好惹的。
1978年達烏德汗被暗殺死亡,繼任的阿富汗共產黨的領袖塔拉基(Nur Mohammad Taraki)接任政府總理,另一位共黨領袖卡馬爾(Babrak Karmal)擔任副總理。他們雖然出身共產黨,掌權後居然宣脫離蘇聯影響獨立,並將在阿富汗重新執行伊斯蘭法。另一位共黨領袖阿明(Hafizullah Amin)也當上副總理,但公然反對塔拉基的政策。
蘇聯為期十年的阿富汗戰爭
1979年9月14日,總理塔拉基被阿明的支持者殺害,阿明當上總理。蘇聯看到干預的好時機,隨即在當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悍然入侵阿富汗,12月27日處決阿明與其黨羽。副總理卡馬爾繼位總理,但阿富汗全國上下反蘇聯情緒高漲。反蘇聯聖戰士(Mujahadeen)在全國範圍出現,開始攻擊蘇聯駐屯軍。這就是著名的蘇阿戰爭。
圖7-1 駐紮在阿富汗的蘇聯坦克團(Beyond Russia網站)
圖7-2 降落在阿富汗的蘇聯精銳傘兵部隊(Beyond Russia網站)
蘇聯陸續派出十多萬配備當時蘇聯最先進武器裝備的兵員進入阿富汗,想要徹底收服這個極具戰略價值的國家,實現俄羅斯人幾百年來航路暢通的夢想,似乎就在眼前了。但是蘇聯顯然低估了被稱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阿富汗雖然又窮、又保守、又分裂,中央政府權力不強,開戰後政府軍很快不堪一擊地被蘇聯侵略軍擊敗。但是阿富汗民間可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們部落、部族主義高過效忠國家,對伊斯蘭的信仰又是極端堅定,艱困的環境更砥礪了阿富汗人的心志,讓他們不輕易屈服。因此當蘇聯人耀武揚威的進軍阿富汗,以為拿下首府就等於拿下整個國家,事實證明是太過天真了。
圖7-3 阿富汗聖戰士用刺針飛彈對付蘇軍直升機(Beyond Russia網站)
蘇聯駐屯軍在阿富汗期間,僅能控制幾個大城,連大城之間的交通道路都無法保證安全,更遑論鄉下地區的高山峻嶺,完全不在蘇聯與其扶植的阿富汗政府控制下。各個之間不相統屬的聖戰士團體都紛紛冒出頭,他們無法跟蘇軍硬碰硬,但是卻想盡一切方法劫掠蘇軍運輸車隊,並用外國勢力提供的個人攜行式防空飛彈如刺針或SA-7來獵殺蘇軍的直升機與戰機,充分發揮游擊戰的威力,將看似強大的蘇軍緊緊地拖在阿富汗的土地上動彈不得。
圖7-4 蘇聯坦克在阿富汗山地施展不開(Beyond Russia網站)
到最後,蘇軍實在受不了傷亡,於是將第一線作戰任務交給扶植的阿富汗政府軍去當砲灰,蘇軍只提供砲兵、防空與空中轟炸空襲支援,這種情況與美軍2011-2021年佔據阿富汗期間執行的策略一模一樣。到了1982年時,已有二百八十萬阿富汗難民逃到巴基斯坦,一百五十萬難民逃到伊朗,聖戰士游擊隊已經控制大部分的鄉村,十多萬人的蘇聯軍隊與阿富汗政府軍僅能控制大城市。
打到1989年,內外交迫下的蘇聯經濟真的撐不住了,眼見著征服阿富汗的目標遙遙無期,蘇軍已經死亡一萬四千餘人,受傷五萬餘人,至於武器裝備損失如戰鬥機、轟炸機合計一百一十八架、直升機三百三十三架、坦克與裝甲車一千五百輛,其他工程車與卡車等一萬餘輛等,戈巴契夫決定停損了。
1989年蘇聯、美國、巴基斯坦、阿富汗共同簽署

日內瓦和平協定》,十萬蘇聯軍隊自阿富汗撤軍,並保證了阿富汗的獨立自主。
圖7-5 蘇聯坦克部隊裝上火車車廂撤回蘇聯(Beyond Russia網站)
圖7-6 蘇聯坦克部隊通過邊境大橋撤離阿富汗(Beyond Russia網站)
阿富汗對於蘇聯就如同越南對於美國一樣,蘇聯在對阿富汗戰爭這十年中損失慘重又一無所獲,每年戰爭軍費要花八十億美元,加上支援親蘇聯的阿富汗中央政府,上百億美元大概跑不掉,可是什麼都沒有換到,讓蘇聯不斷失血到再也撐不住,於是一走了之。離開阿富汗不久後,蘇聯也垮台了。
連阿富汗都沒有辦法完整拿下,當然就別提繼續進軍伊朗與巴基斯坦,打通印度洋通道的戰略目標了。後來蘇聯瓦解,中亞五國都隨之獨立,俄羅斯距離印度洋就更加遙遠。
不過後來美國與北約盟國2011年至2021年進軍阿富汗,最後也灰頭土臉地在塔利班的勝利號角聲中撤離,俄羅斯看起來應該十分開心,也對當初蘇聯在阿富汗的那十年捏把冷汗。
7.3蘇聯繼承國俄羅斯聯邦
蘇聯的瓦解,是做為蘇聯主體民族的俄羅斯人一大歷史與心靈創傷,也是曾任蘇聯情報機構KGB駐東德軍官的普丁(Vladimir Putin)個人潛意識想扭轉的歷史事件。可是如果當初沒有葉爾欽出手將蘇聯瓦解,另外成立俄羅斯聯邦取代,那麼普丁未必有機會在蘇聯的體制下一躍成為國家領導人。
因此我們可以說蘇聯的瓦解造就了普丁的崛起,蘇聯瓦解後近十年的混亂與苦難,也正是普丁崛起的墊腳石。沒有當初葉爾欽怠於職守,每天喝得罪醺醺的,加入自由市場經濟的實驗也告失敗,國有資產賤賣給寡頭,金融體系近乎崩潰,民生供應不足且市面蕭條,第一次車臣戰爭又失敗羞辱,這一連串的苦難才使得葉爾欽選上年富力強的普丁來接班,否則今天也沒有普丁的事了。
圖7-7 被葉爾欽選為繼承人的普丁(Vladimir Putin)(Beyond Russia網站)
而經濟方面,普丁在前兩任總統任期內也有不錯的表現,由於石油價格高漲,2000到2008年之間的俄羅斯成為金磚四國之一,GDP每年成長5-6%,是俄羅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加上第二次車臣戰爭(1999-2009年)好不容易終於擊敗並收服了車臣這個從不服輸的民族,甚至讓車臣人成為他對外征戰的打手。因此普丁志得意滿是可以想見的,他的確做到葉爾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不過俄羅斯終究是寡頭精英統治的國度,一般人民享有小小的現代化中產階級的好處,但利益大頭幾乎都是寡頭富人階層壟斷的。到2002年俄烏戰爭前,俄羅斯約有10%的有錢人掌握了全國83%的財富,其中最富有的寡頭則以1%的人口掌握全俄羅斯60%的企業與金融資產,他們在國外揮金如土,買球隊、買倫敦或巴黎豪宅、買豪華遊艇、資產存在瑞士銀行帳戶裡等等,但其實俄國境內一億四千萬人口中還有二千萬是生活在貧窮線下的窮人。這麼嚴重的貧富差距,大概也只有在俄羅斯、印度、中國等少數國家才能看到。
7.4蘇聯瓦解帶來中亞五國獨立
沙俄帝國在擴張時期,先後於西元1552年併吞喀山汗國、西元1556年消滅阿斯特拉罕汗國、1600年消滅西伯利亞汗國、西元1783年消滅克里米亞汗國、1817年吞併哈薩克汗國。最晚的則是到了20世紀初期,沙俄都瓦解了以後,新成立的蘇聯在1920年由紅軍吞併了中亞的希瓦汗國與布哈拉汗國。
十月革命後,烏茲別克工人黨與蘇聯紅軍在帝俄的突厥斯坦總督區建立蘇維埃政權,名稱訂為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Turkistan Autonomous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定都塔什干。原先的哈薩克汗國部分地區則成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24年,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一分為五,分別是三個共和國: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與兩個自治州:吉爾吉斯、卡拉卡爾帕克。原先的花剌子模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被拆兩半,分別加入烏茲別克和土庫曼。
哈薩克則在1936年成立哈薩克加盟共和國,以阿拉木圖為首都。中亞的蒙古突厥系獨立汗國最終被俄羅斯與蘇聯全數吞併。在進入20世紀的蘇聯時代後,這些中亞的突厥系民族都以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形式成為蘇聯的一分子,如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等,六個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雖然看起來有自治的形式,但在蘇聯鐵腕強權統治下,這些民族不可能脫離蘇聯中央自行其事。
當然也有更多較小部族是以俄羅斯的加盟共和國、自治州、邊疆區、民族自治區等形式存在,與突厥、蒙古民族相關的計有:
表7-1 俄羅斯聯邦下突厥系少數民族的共和國與其主要種族一覽表
地區名稱
民族淵源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Republic of Bashkortostan
巴什基爾人,高加索北部的突厥人,當初建立喀山汗國與西伯利亞汗國都有這部族的參與。
布里亞特共和國
Buryatia
屬布里雅特蒙古族
阿爾泰共和國
Altai Republic
突厥裔的阿爾泰人
達吉斯坦共和國
Republic of Dagestan
可薩汗國的根據地,突厥裔人口
印古什共和國
Ingushetia
突厥裔的亞蘭人之後裔、切爾克斯(突厥裔)
薩哈共和國(雅庫特)
Sakha Republic(Yakutiya)
突厥裔之雅庫特人
北奧塞提亞——阿蘭共和國
North Ossetia-Alania
突厥裔亞蘭人後裔
韃靼斯坦共和國
Republic of Tatarstan
喀山汗國後裔
圖瓦共和國
Republic of Tuva
唐努烏梁海瓦剌人後裔
哈卡斯共和國
Khakassia
古吉爾吉斯人後裔
楚瓦什共和國
Chuvashia
匈人、突厥後裔
克里米亞共和國
Republic of Crimea
金帳汗國後裔
阿斯特拉罕州(哈薩克與韃靼人)
Astrakhan region
韃靼斯坦共和國
前蘇聯於1991年9月解體,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甚至連俄羅斯裡面的一些加盟共和國也想獨立,車臣就是最極端的例子,還與俄羅斯打過兩場極為血腥的車臣戰爭,才終於被普丁收服。
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這中亞五國,在蘇聯瓦解後全數幸運獲得獨立,但因為慣性,仍然選擇加入俄羅斯倡議的獨立國家國協,代表與俄羅斯仍有強烈的政治、經濟上之連結。
中亞五國中的塔吉克屬於伊朗語族的民族,不是突厥族,因此在一些具備突厥性質的組織中不會見到塔吉克的參加。另外土庫曼盡力想讓自己成為像瑞士一樣的中立國,因此也不參加任何有軍事性質的地區聯盟組織。
而這中亞五國中的烏茲別克、塔吉克與土庫曼改革較慢且為獨裁專政,沿襲蘇維埃共產體制的政府,只是改了名字,但是並沒有立刻轉換為市場經濟或西方式民主選舉制度,徒有虛名但實際仍是獨裁專制。
中亞五國位於中國、俄羅斯、阿富汗與伊朗四個國家的包圍中,沒有對外出海口,陸封型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上本來就非常吃虧,也很難跟上世界的潮流,加上鄰接的國家區域都不是經濟十分發達富庶的區域,雖鄰近中國,但新疆與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程度也有巨大差距,因此經濟上很難帶動得起來。中亞國家的勞工一開始主要會到三個地方尋找工作機會,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哈薩克(有油氣資源)、一個就是土耳其,都是語言、文化能夠輕易適應的地方。
依據俄羅斯聯邦統計局估計,2019年時在俄羅斯聯邦境內工作的中亞國家勞工計有:一百四十七萬烏茲別克人、五十五萬吉爾吉斯人、八十七萬塔吉克人。由於俄羅斯給予中亞國家國民免簽證待遇,以及過去為前蘇聯加盟國的中亞國家國民在語言上沒有障礙,因此長期以來中亞國家移工最愛的工作地點就是俄羅斯。
但在過去幾年,俄羅斯經濟下滑,盧布貶值,因此吸引力下降。2022年2月24日開啟侵略烏克蘭之戰,使得俄羅斯遭全世界制裁,盧布在半個月之內貶值僅剩一半,且遭到幾乎全世界之經濟、金融制裁,俄羅斯經濟搖搖欲墜。如此情況,自保且不及,這些中亞國家勞工恐需盡快返國,躲避可能更糟糕之情況,方為上策。
7.5北約與華約之對抗與今日之北約東擴
1949年,美國與西歐大部分仍處在自由民主社會的國家共同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原始創設的會員國有十二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冰島、英國、挪威、法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義大利、丹麥、盧森堡。這是一個軍事同盟組織,主要目標當然是對準了二次大戰後佔據大半個歐洲,且咄咄逼人想席捲整個歐洲的蘇聯。
而蘇聯當然不會坐視北約的威脅,1955年在波蘭首都華沙成立的華沙公約組織,就是蘇聯與當時受蘇聯掌控的東歐鐵幕衛星國家共同針對北約成立的軍事同盟組織。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國有蘇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東德、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等八個正式成員,以及一個觀察員國蒙古。
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同盟組織的成立與對峙,大概就是冷戰的最具體展現。兩大軍事聯盟在約三十五年的對峙時間,都囤聚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準備在末日之戰時一舉壓倒對方。
甚至當時的中國也因為中蘇兩個共產黨意識形態之爭,一度成為華沙公約組織針對的打擊目標,一直到1960年代後期,中國核子試爆順利,原子彈與氫彈都掌握了之後,蘇聯才放棄武力解決中共的企圖。
華沙公約組織與北約之間,在武力上有很大的類型差異,北約的海軍與空軍力量強大,華約的陸軍則有壓倒性優勢。比如華約全部的坦克數量有將近六萬輛,北約坦克只有一萬六千輛,雖然說質量有差異,但數量已經大到無可抵擋。而北約的海軍有航母十五艘,華約只有二艘,北約大型戰艦有五百艘,華約只有一百艘。但是兩方對抗的碰撞地點會是在東歐與中歐平原上,海軍再強也影響有限。加上蘇聯太空科技較美國先進許多,優先實現了發射人造衛星與載人上宇宙飛行,因此北約承受的壓力比華約更大。
雖然在二戰中經受了八百萬軍人死傷,二千萬人民傷亡之慘重代價,但蘇聯仍然以數百萬紅軍枕戈待旦的形勢,讓西方無法坐視,也難以抗衡。
有人說蘇聯的瓦解是因為窮兵黷武,在1980年代被美國以星戰計畫誘引投入太多資源在軍事上,加上1979年至1989年的十年阿富汗戰爭拖累,終使蘇聯支撐不住而宣告瓦解。也有人說是前蘇聯境內的民族主義終究戰勝宣揚國際主義的共產主義,使蘇聯一夕瓦解。也有人說是戈巴契夫吃裡扒外,跟外國敵對勢力一起把蘇聯給搞垮了。
其實讓曾為世界第一強權的蘇聯瓦解的因素相當多,世界上武力強大到破表,卻一夕之間瓦解的前例不少,中國的秦朝、法國的拿破崙、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與窮兵黷武的德皇威廉二世,都是前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圖7-8 北約會員國加入的時間點(維基百科)
蘇聯瓦解後華約國家紛紛申請入北約
蘇聯於1991年瓦解後,華沙公約組織在1991年3月停止運作,當年7月宣布解散。東歐前蘇聯衛星國從此獲得好不容易得到的自由,幾乎少有國家願意再繼續與俄羅斯走在一起,絕大多數都傾向加入歐盟大家庭,並申請加入北約,以免再受到俄羅斯的侵略。
東德是因為德國統一而自動加入北約,1999年第一批加入北約的前華約國家為捷克、匈牙利、波蘭——三個最討厭、仇恨俄羅斯的國家。第二批於2004年加入北約的國家有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為波羅的海三小國、黑海周邊與前南斯拉夫國家。第三批為2009年加入北約的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兩國,他們對於塞爾維亞的戒心較重,可以看到塞爾維亞與俄羅斯走在一起,並未申請加入北約與歐盟。此外2017年蒙特尼格羅、2020年馬其頓也加入北約,不過他們於歐洲對抗俄羅斯方面較少涉入。
但是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讓北約在失去對抗目標(華約)的二十年裡,還能持續擴大的原因,其實就是這些東歐國家對俄羅斯重現蘇聯榮光企圖的恐懼,及對俄羅斯沙皇國或蘇聯捲土重來的擔憂。
為求自保,這些國家想盡辦法加入歐盟及北約,並相信唯有這樣才能在俄羅斯再度展開對外擴張時,國家可以在北約的庇護下勉求自保,不要再被俄羅斯人控制或奴役。2022年5月13日芬蘭已經正式提出加入北約的請求,預計瑞典再一週後也會跟著加入。
很顯然的,俄羅斯承襲過去帝俄與蘇聯無限擴張勢力範圍的對外擴張政策「俄羅斯雖大,但國土沒有一吋是多餘的」,這種貪慾是沒有盡頭的。例如18世紀三次瓜方波蘭、為時三百年的十餘次俄土戰爭,以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俄羅斯周邊的國家沒有受過俄羅斯侵略,打得下來的已經變成俄羅斯境內的聯邦主體,打不下來的就繼續一直打。
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帝俄對歐陸的擴張與操控,曾經讓俄羅斯被稱為歐洲憲兵、歐洲推土機,帝俄對中亞與遠東的征服,也讓中亞的突厥人、阿富汗人、波斯人,以及遠東的中國人、韓國人與日本人全部慘遭蹂躪。俄羅斯統治者傳統上認定武力是解決一切糾紛的最佳手段,一切的和平協定與外交談判都是俄羅斯武力未準備充足前,麻醉敵人的工具而已。照這個邏輯發展下去,能夠統一這個地球,建立地球聯邦的,不會是美國人,而是俄國人。所以東歐前華約國家的紛紛背離與加入北約及歐盟,讓俄羅斯怒火攻心,在民族主義話語的煽動下,俄羅斯人也覺得顏面盡失,過去榮光不再,自尊受到傷害。
歐盟與北約為了找到一個存在的理由,也必須找一個敵對的目標,中國太遠沒意義,俄羅斯則有新仇舊恨,以之為敵無須多費唇舌說服人民。因此當俄羅斯顯示出加入北約與歐盟的意願時,倘若真能實現並將俄羅斯納入歐洲的大家庭,的確也是達至和平的一種好方法。可惜歐盟與北約從心理上不願意接受俄羅斯,過去根本認為斯拉夫人是不講道理的蠻族,甚至連烏克蘭這個與俄羅斯同為東斯拉夫族的國家,過去北約也是不願意給予加入北約資格的。就算俄烏戰爭打到滿四個月,歐盟國家還是遲疑應否給予烏克蘭加入北約與歐盟。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之成立
2002年俄羅斯糾集周邊若干友好國家成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CSTO),加入的國家有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與俄羅斯,至於觀察員國則有阿富汗與塞爾維亞。曾加入這個條約但最後退出的則是亞塞拜然、喬治亞、烏茲別克等。這個組織似有重新恢復華約的模樣,但實力已大不如前。多半是經濟上依賴俄羅斯,甚至許多國民在俄羅斯打工的中亞前蘇聯陣營國家,或者是不受西方接受與歡迎的獨裁體制國家。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確實是一種軍事同盟組織,時常舉辦會員國的共同演習,2009年還成立集體快速反應部隊。不過由於這些成員國彼此之間未必關係和睦,有時還會發生衝突,而且因為這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會員國主要位在中亞地區,該地並無明顯的敵對俄羅斯勢力,讓這些中亞國家去與歐盟敵對,在地緣上並無意義,因此找不到敵人的軍事同盟組織,註定是沒有存在價值的。
好在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的塔利班攻陷首都喀布爾,並促成北約歐美聯軍倉皇緊迫的十萬人空中大撤退行動。雖然塔利班讓美軍在進軍阿富汗二十年後折戟沉沙,且面目掃地,但其實也讓美國跳出永不可能征服的阿富汗泥淖,並把宗教極端政權成立的危害與壓力,轉介到周邊原先即與美國不友好的國家身上,如中國、巴基斯坦、伊朗、以及阿富汗北方的中亞五國之地,立即受到阿富汗革命外溢效應的威脅。
俄羅斯對於塔利班之掌權,確實充滿壓力,甚至在塔利班開始攻城掠地向首都進發的過程中,俄羅斯總統普丁曾於2021年6月16日在日內瓦與美國總統拜登見面時提議,提供俄國在中亞的軍事基地給美軍自阿富汗完全撤軍後使用,以防堵塔利班勢力擴張,當然後來此想法並未獲得實現。
在塔利班秋風掃落葉向首都進軍時,許多前政府軍已無鬥志,2021年7月2日有支一千人的阿富汗政府軍部隊直接跨境到塔吉克避難。8月時則有四十架阿富汗軍用飛機飛往烏茲別克的機場,以躲避塔利班部隊的進攻,其中包括五架美製UH-60黑鷹直升機、十六架俄製Mi-17直升機,和十架A-29超級巨嘴鳥攻擊機。但後來塔利班掌權後,受困於阿富汗經濟貧困與內部問題需處理,沒有出現革命外溢的現象,因此俄羅斯在中亞的安全壓力降低。
不論是獨立國家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組織,都是俄羅斯試圖想恢復蘇聯,或沙俄的一種表徵。
7.6 蘇聯瓦解後的經濟混亂
在蘇聯瓦解後,斯拉夫民族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個國家,都陷入經濟混亂與大幅衰退。俄羅斯後來因為擁有西伯利亞豐沛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而東山再起。
但烏克蘭經濟主軸為農業,雖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小麥、葵花油、玉米、大麥、亞麻子油、肥料等糧食作物產地,其小麥產量占全世界出口量12%,玉米則占全世界玉米產量的20%,許多中東國家與拉美國家都自烏克蘭進口大量小麥等糧食,然而農業收入畢竟有限,烏克蘭的經濟轉型仍舊十分艱苦,迄今都無法恢復當年蘇聯時期烏克蘭扮演的重要重工業、軍火工業重鎮的地位。
俄羅斯現在是世界上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的產油大國,其生產之原油、天然氣大規模地供應缺乏資源的歐洲市場,幾乎歐洲的工業生產與生活用電、燃料等都太過於依賴俄羅斯油氣供應,以致於俄羅斯有恃無恐地對外不斷發動侵略,歐洲卻只能投鼠忌器地難以反應。
不過雖然俄羅斯擁有充沛的資源,但這些資源卻沒有像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一樣拿出來與全民分享,而是由政府高層與寡頭階級瓜分,人民頂多只有殘羹剩肴,所有利潤的大頭都被極少數的富裕階級拿去享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寡頭在全世界灑錢,買球隊、買豪宅、買跑車、買遊艇等全世界當土豪。
之前我們提到,到2002年俄烏戰爭前,俄羅斯約有10%的有錢人掌握了全國83%的財富,其中最富有的寡頭則以1%的人口掌握全俄羅斯60%的企業與金融資產。
也就是俄羅斯人民逆來順受,習慣接受獨裁者統治,加上普丁控制下的國度已經將有可能造反的人物全部驅逐或投入牢中,因此二十二年的統治後,已經少有人有揭竿而起的想法。否則這種事發生在中東地方,衝動的阿拉伯人早起來推翻政府統治,搶奪經濟成果了。不過也正是因為俄羅斯人缺乏那種起來造反的衝動,所以西方要期待俄羅斯內部有人起來推翻普丁統治,還真的是望眼欲穿也難望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577 つのエピソード

すべてのエピソード

×
 
Loading …

プレーヤーFMへようこそ!

Player FMは今からすぐに楽しめるために高品質のポッドキャストをウェブでスキャンしています。 これは最高のポッドキャストアプリで、Android、iPhone、そしてWebで動作します。 全ての端末で購読を同期するためにサインアップしてください。

 

クイックリファレンスガイド